第五百三十章师有名暗子巧布局1
作者:
杨柳长歌 更新:2021-06-01 15:08 字数:2147
凤长歌抱着孩子上了马车,脸上那带着笑的神情就是一变,严肃得有些冷漠。前面赶车的夜影说道:“王妃不用担心,方才叶逍已经把将军送走了。”
“我不担心他。”凤长歌冷声说:“辰王那边已经提了好几次,要我想办法将哥哥送过去,他们那边正缺少能够带兵的人。呵,月镜风这次真是想瞌睡了送枕头,还真当我稀罕他那虎符?他亲手将霄月军搞成那般模样,这一次便让他自食恶果,带一带这乱成一团的兵吧!”
“那王妃忧心的是?”
“我忧心的是,只怕朝堂之中,又要有变化了。月镜风要娶司马氏家的女孩,若当真半数朝臣都站到他那边,只怕霄月要大伤元气,最后苦的还是百姓……”
夜影沉默了一会儿,说道:“王妃,您已经做的很好了。”
凤长歌说道:“必须要将计划提前了,我们先将锦儿送回去,你即刻随我到凤涅楼去一趟。”
“是。”
凤涅楼中依旧是一片灯红酒绿,舞榭歌台笙细细,莺语软红媚天成,这凤涅楼本就是凤长歌设立在京城,专门借歌舞来搜集情报,培养暗卫的地方。这两年中,凤涅楼的规模更是暗中扩大了一倍不止,无数势力的人都在这里买卖情报,俨然已经成为了四方信息汇聚之所。
而这凤涅楼的幕后老板更是神秘莫测,有人说, 是一个俊美无双的白衣公子,他只要一眼,就能倾倒整个东陆的未婚少女;有人说,是一个高来高去的武林大侠,没有人能是他一掌之敌;还有人说,这凤涅楼的老板是一个狐狸精变的妖女,要不然怎么男人进了这凤涅楼,就好像被勾了魂儿?可不管是怎么众说纷纭,现如今凤涅楼的老板倒是由一辆马车驮着,悄摸摸地从后门进了去。
白霓裳与几个心腹一齐将凤长歌接出来。
“见过玉凤凰。”
“都不必多礼。”凤长歌不是那庸俗之人,这些礼数她摆摆手便作罢,领着众人下到这凤涅楼的地窖之中。
地面之上,风花雪月,地面之下,万象森罗!
“小四,上次吩咐你做的都有眉目了吗?”
“报玉凤凰,户部的葛大人确实有意帮助南凌,我们的人已经在暗中与他接触过了,几日之后就可以安排他与辰王见面。”
凤长歌点点头道:“做的不错。十二,能不能查到司马氏来往的人脉关系?我有大用。”
“司马氏?我这就去查。”被换做十二的女孩点点头,她正是两年之前,凤长天在南凌救下来,送到辰王府里的那名婴孩。
这地窖分为数间房间,其中大部分的房间里,都罗列着巨大的书架,书架上面的书卷,全是搜集到和整理出的各种情报资料,大多由凤涅楼之中的人誊写,分门别类地摆放着。凤长歌吩咐道:“之前的计划要提前了,月镜风已经联手了司马氏,我们不能让他再去巩固皇位。”
白霓裳道:“要去见先前的棋子吗?都已经安排好了,随时都可以启用。”
“去看看吧。”凤长歌颌首。
在最后的两个房间里,分别关着凤长安和公孙艳,这对母女如今受制于凤长歌,再也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。
公孙艳穿着一身素净的白衫,问道:“你说只要按你们的吩咐去做,就能放了我们母女,是真的吗?”
白霓裳不耐烦地说道:“不放了你们,难道还一直养着你们吗?不要再问了,你现在没得选择,认清现实吧!”
公孙艳在看到凤长歌后,很是闹腾了一阵子,但她也明白,现在她的身家性命全都掌握在凤长歌的手中,她不敢拿自己的命和女儿的命去开玩笑。其实这两年来,公孙艳和凤长安过得也还算可以了,对于两个当年恶事做尽的人,身居囹圄落到宿敌的手里,还能够保全性命,甚至一日三餐地供着,已经是莫大的幸运。
公孙艳也认了,这两年来,白霓裳在凤长歌的吩咐下,将她和女儿的房间都摆满了佛经,她们二人闲着也是闲着,百无聊赖之际,没少受这些佛经的“熏陶”,性情都变得和顺起来。其实凤长歌的本意,是让她们在佛经的教导下,忏悔自己的恶行,尤其是凤长安,她心里早就将凤长安恨入骨髓,但现在她不能动凤长安,她还有用,所以她无不恶意地想着,就让凤长安在这暗无天日的地下,为她前世的孩儿日日念经祈福也好。
其实在这两间房中,原本还关着一位公孙家的少主公孙弘,只不过,一年前月镜宸派人接走了他,让他戴罪立功,与慕容逸共同改进了那机关战车九重楼。机关战车这种大型的杀伤武器,若是能够完全改造完毕,恐怕日后起到的作用将不可限量。
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,凤长歌亲自给月镜宸写了一封信,绑在信鸽腿上,看着那鸟儿展开羽翼腾空而去,凤长歌舒了一口气。
每个月,月镜宸都会寄信来,初时是许多唠叨家常,说一些在河洛的事情。后来,渐渐的,是几句情诗,一些花草,图画,有一次,他信中夹了一张巴掌大的小像,画着的少女眉眼弯弯,正是凤长歌初时的模样。
可惜了这些信件大多不能被留下来,怕被府里的暗探搜罗了去,当成月镜风捉拿他们的证据。
南凌王谋反之事,世人皆知,但月镜宸也参与其中的消息,却是被凤长歌一力扭转的。当年野狼王在朝中怒斥凤长歌一案,早已经闹得满城风雨,也正是凤长歌舌战群儒,列出月镜宸忠心而仁义的种种证据,让他们再也说不出话来。
抛开别的不谈,辰王对霄月的贡献,是十个月镜风也比不上的。
而在南凌的洪天神庙建成之后,月镜风的日渐昏庸更是被朝臣们看在眼里,他们虽然一大半碍于庸腐思想,不敢多言,但还是不乏有识之士,感叹天下无道,国无明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