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5章 古之名将,几人善终?
作者:
鹰狐 更新:2022-05-19 02:18 字数:4319
解释过后,王仪便小心心翼翼的将王脩抱了起来,开始往外走去。
百姓见状,不仅无一人敢阻拦,反而还有许多人低头落泪,面露愧疚。
孔融和王脩对老百姓的态度都是很不错的,但孔融喜欢搞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虽然是一片好心,也想做事实,最终却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。
可王脩不一样,这是一位真的和百姓站在一起的好官,上任后,为百姓谋了不少的福利,是汝南最得民心的人。
今天百姓聚集在刺史府的大门前,针对的主要也是孔融,可他们没想到的是,王脩却因此自裁,这真的不是百姓们所愿。
太史慈默默的看着王仪离去的方向,他明白,昨夜的事情不是王脩的错,换他也会第一时间关闭城门,不然的话谯县现在大概已经丢了。
王脩所谓的以死谢罪,只不过是为了代替孔融,给百姓一个交代罢了。
闭目轻叹了一声,太史慈遥遥的鞠了一躬,然后深深的看了一眼紧闭的刺史府大门,便俯身捡起王脩的长剑,用衣袖拭去其上血迹,转身往回走去。
王脩已经死了,他虽然被孔融怀疑排挤,但自问已经是尽力了,他无愧于任何人,所以,太史慈要为他自己准备准备了,倒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,太史慈只是想要体面一点,毕竟,他可是射了李易一箭的人。
谯县城内一片愁云惨淡,但城外的李易大营里面,却是提前摆起了庆功宴。
天亮之后,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,李易就收拢了将近一万的豫州败军。
经历了一晚上的“惊心动魄”之后,这些豫州兵很老实,再加上在李易眼中,豫州兵也好,荆州兵也罢,说到底都是一家人,故而李易不但没有对他们施以暴力刑罚,反而第一时间给他们安排了管饱口粮,让他们安顿,同时还让医者对其中伤患之人进行救治,就连用药也是分文不取。
李易的种种安排,很快就让那些豫州降兵的心安定了下来。
甚至许多人都在暗暗懊恼,早知道当俘虏是这种待遇,他们昨晚直接原地就投降了,哪还用连夜疯跑,累的跟死狗一样?
不过,李易也不是一昧的无脑施恩,他依然将“军元券”的正策推行了下去,吩咐将官告诉这些豫州兵,因为他们阻挡了李易的正义之师,虽然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在孔融的身上,但他们也有过错,所以等到李易筛选过后,继续留在军中效力的人暂时只能拿到一半的军饷,剩下的一半要以军元券的形势来发放,等到今后立下功劳,才会完全兑现。
在这里值得一提的事,李易打下扬州之后,之前发下的那些军元券自然也就可以变现了,然后理所当然的,出现了一波抢兑狂潮,但半个月后就渐渐趋于稳定,根据统计,有相当一部分军元券并没有被兑换成粮食,而是被士兵存在手里,随着时间推移,最后更是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小范围的流通货币。
当时李易是很震惊的,因为这可是他考虑过,想做,但因为顾虑太多,却没有专门去做的事情,结果冷不丁的它就自己生根发芽了。
但想想也不难理解。
因为天下不太平,粮价经常会有波动,动不动就飞涨,今天辛苦攒了一筐铜钱,能买一石粮食,明天可能就贬值了,只能买一半,这是普通百姓承受不起的。
但军元券不一样,不管市面上粮价高低,军元券上面写了多少就能换多少,人家对口的是李易治下官府的粮仓,只要李易不倒,军元券就是绝对保值的。
出于这个缘由,一些有余粮的人甚至愿意以一个稍稍溢出的价格,将一部分多余的粮食换成军元券给存着,为的就是军元券的保值。
于是,在一些人眼中,军元券就成了保值的香饽饽,也渐渐的让其具备了部分货币的功能。
当时下面人汇报这件事情的时候,有人提议让李易查处,禁制这种交易,但李易略微思考之后,只是要求派发军元券时要严苛控制数量,绝对不能滥发,除此之外就没有再明确表达看法,算是默认了那种情况的存在。
一张纸标上数字之后能够拥有价值,说的简单,却是李易权威和公信力的表现,是人们对他的信任和肯定,李易觉得自己没必要卡的太狠,相反,等到天下人都想手握军元券的时候,那么即便不动刀兵,整个天下也将属于他。
回到正题……
军元券虽然在荆州比较火,但豫州这边除了少数的官员,普通士兵自然是不知道其中门道的,不过,他们却依然乐意接受军元券,就像是李易麾下的第一批俘虏那样,本以为要完蛋了,结果不被虐待,不用做苦力,接着当兵还有钱粮可拿,何乐而不为?
所以,李易接收豫州降兵的工作非常顺利,很多豫州将官知道孔融是彻底没戏了,更是干脆主动配合李易这位新老板,态度非常端正,工作非常努力,现在除了堵城门的兵马全是李易自己的,搜索乱兵的队伍已经有一半都是这些豫州军的军官在领队。
正是因为这一切实在太顺利,李易一高兴,干脆直接摆开了庆功宴。
虽然因为是在军中,不能搞的太花俏,但大胜之下,众人吃吃喝喝,再有几个白面小生舞剑助兴,气氛倒也欢快,只是在李易对昨玩众将表现进行点评的时候,却是出了一点意外。
最初一切都很正常,李易是从表现比较一般的人开始点评,他比较宽容的,哪怕表现稍稍有些不足的,李易也会寻找其优点进行肯定,鼓励,让其查漏补缺,再接再厉,然后一个个下去,越往后被提到的人得到的评价越好。
倒数第三个被夸奖是许褚,因为张英是许褚杀的,许家庄的大门也是许褚第一个摸到的,甚至人家还把自己家给烧了,不夸一把简直没天理。
然后是张绣,张绣同时参与了许家庄和南门两边的战事,且两边的表现都非常的不错,这个先锋当之无愧。
最后,让众人意外,却又理所当然的,李易将李通点了出来,要给李通最高的肯定。
李通对此自然是很激动,他跟李易时间比较短,更是第一次参与大规模战事,但李易却将他的表现列为第一,这等好事真的是做梦都不敢想。
然而,都说祸福难料,李通还没来得及听李易怎么夸他呢,就先被人给针对了。
“主公,李通将军此战的确表现不俗,然而,却不足以掩其过错,当时李通将军擅自发布悬赏,救援落河兵卒,应变急智固然值得赞赏,却是假借了主公军令,此乃大罪,若以军法论,当……”
蒯越最后拉长了声音,转头看着李通,略微停顿,直看得李通一头冷汗,这才收回了最后的“斩”字,然后转向李易,拱手道:“还请主公定夺。”
虽然蒯越最后似乎是留手了,可李通还是感觉身体有些发虚,脑袋里晕乎乎的,这短短时间内前后落差太大,他现在都没能反应过来。
“咳咳……”
忽然的一声咳嗽,让李通回过神来,看向正在捂嘴的李易,一个激灵,赶忙跪下说道:“末将当时只想为主公收服南门兵马,从未想过假借主公军令行不轨之事,请主公明察!”
“唉。”
低低的叹了一声,李易揉了揉额头,蒯越的忽然发难,让他也是措手不及。
昨晚知道李通通过悬赏救人来稳定人心的时候,李易是很高兴的,甚是直接就当众称赞了李通,等天亮统计,李易更是知道,昨夜李通所部,不仅成功控制了南门,约束豫州兵数千,最厉害的是竟然无一人死伤!
当时李易对李通真的是赞不绝口,根本就没想假传军令的事情,而且那时蒯越也在场,他也没发表意见,没想到憋到现在忽然发难了。
李易不禁看向蒯越,蒯越微微低头,与平时的模样没差别,可李易却知道蒯越这是故意的,他是在主动的做着某些改变。
像上次,李易都说没事了,但蒯越还是硬要给典韦他们扣上护卫不力的帽子,虽然在李易的搅合下,最后并没有给他们实际的惩罚,但就政务上来说,他们依然是犯错被罚了,是要“记档案”的。
后来李易想了想,近期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,只是事情本身不严重,根本不用他出面,所以也就没多少影响,但将那些事情串联到一起,马上就会有一个行事一板一眼,认真且较真的蒯越人设跃然纸上。
虽然暂时还没有谁在李易这里说蒯越的坏话,那是因为蒯越是他的军师,但在实际上,许多人已经与蒯越疏远了。
因为蒯越现在说好听了是认真,严谨,说难听就是事b,谁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翻脸不认人,跟这种人打交道心累。
比如今天,李通就是被蒯越给抓住痛脚了。
那么,蒯越这么做图个什么?
李易一开始不太明白蒯越的目的,这种事也不好找人商量,但通过排除法,将诸多不可能的选项一一剔除掉,最后李易只能说,蒯越真的是用心良苦了。
上次一蒯越让李易惩罚典韦他们,被李易给和了稀泥,而这一次,李易觉得自己应该稍稍改变一些,不然对不起蒯越的付出。
李易从主位上起身,慢慢走到了李通的面前,李通趴伏的更低,他虽然感觉自己挺冤,李易也很贤明,但挑事的却是位高权重的军师,他真的有点慌。
李易倒没有急着发言,而是在李通面前缓缓踱步,李通看着李易的靴子,心情越发忐忑,帐内将领中不少人也是面露担心之色。
对武将来说,打仗最怕遇到两种麻烦,一个是主公迷之自信瞎指挥,二是文官瞎参合,特别是在功劳这块,武将拼死拼活打出了功劳,结果被文官一阵东拉西扯,功劳就给抹了,或者分了,甚至干脆是无功有罪,这事搁谁身上都难受。
“文达,起来。”
李易停下脚步,将李通拉了起来,李通暗暗松了口气,赶忙说道:“多谢主公。”
只是等到李通站直身子,却发现李易脸上并无往日温和,反而一脸的认真,不由心中一跳,感觉有些不妙,又想给李易下拜。
李易拍了拍李通的肩膀,问道:“军师所言之事,你可明白了?”
“末将……”
李通想说明白,可心里却是有些不服气,当初他下令之后,并未见李易不满,而且还听说李易夸奖了他,可见他办事是非常合李易心意的,适才也是,李易甚至还将他排第一,要不是蒯越忽然开口,根本不会有这一责难。
看到李通犹豫,李易明白他心里有点憋屈,而李易也不想让这个名将苗子生出什么不该有的想法,便不再折磨他,缓缓开口道:“昨夜斥候来报,说你不动刀枪,便安抚南门数千豫州兵,我欢喜非常,对左右直言,文达乃大将之才。”
虽然现在气氛不太合适,但李通听到李易的评价还是心情激动,因为李易的威望太高,他口中的大将之材,那就是真的大将。
李易继续道:“后续知道你所率兵马,竟然无一死伤,我便定下,此战论战功你虽然不是第一,但嘉奖当与第一相同。”
李通闻言,几乎已经兴奋的难以自已。
然而,就在这时,李易却是忽然看向蒯越,笑问道:“这些话,军师以为然否?”
蒯越躬身,附和道:“主公所言甚是,临机应变,果断且不失稳重,李将军的确将才。”
李通脸色很是精彩,看蒯越之前那态度,他真不相信这话是蒯越说出来的。
李易颔首,然后再度看向李通,问道:“古之名将,你说上几个,只说名字,想到哪个便说哪个。”
李通不解李易用意,但他不敢发问,只能小心翼翼,一边想一边说道:“武成侯王翦、淮阴侯韩信、李牧、乐毅、孙武、孙膑,申胥、吴起……”
李易听着李通报将名,一边点头一边微笑,等感觉差不多了,摆手示意李通停止,然后道:“听文达言语,便知文达志向,我心甚慰,只是……”
李通抬头看向李易,就见李易语气一转,问道:“文达可知道,这些名将之中,最后有几人善终?”